马信南明爱国将领陕西长安县人。明末为浙江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县)总兵。1655年率部归附于明将郑乐成被任命为右提督。
1661年头郑乐成准备进军台湾岛马信坚决支持郑乐成的爱国义举充任先锋竟以弓箭战胜了殖民军的新式武器——来复枪最终迫使侵略军投降。今后被侵占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祖国。
其后马信组织军队在彰化县一带垦荒屯田、生长生产于1662年去世。
有时候研究历史其实是在研究一种乡情。
祖籍福建永春的诗人余光中被称作是“诗坛最后的守夜人”他的名篇《乡愁》不仅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情怀更体现了诗人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优美愿望: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陕西村的形成有一段感人的故事:相传在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乐成率兵收复台湾时有一名陕西籍的部将姓马名信外号“乌面将军”率领同乡战士由鹿港登陆进驻“燕雾上堡陕西庄”即现在的陕西村一带。乌面将军在当地一面训练士兵守卫领土一面率众从事农垦开发事情。
厥后乌面将军作战阵亡随从他的同乡就在当地落籍。为了缅怀乌面将军的功劳后人为他立碑建庙在庙门对联上写着: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在这诗歌里台湾就是一份让人牵挂的乡愁。
然而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近年来神秘“失联”300多年的李自成将宝岛台湾与西北黄土高原的米脂联系在了一起。在台湾地域彰化平原有个“陕西村”原名“陕西庄”已经存在了300多年。那里溪流蜿蜒修竹苍翠颇富田园之景。
虽然陕西村的村民已不会讲陕西话但他们演唱的村戏无论在琴技、拉板、唱法上都与秦腔相去无几。
《台湾省通志》以及一些台湾版《郑乐成传》对陕西籍名将马信的生平及功劳均有纪录。乌面将军庙为古式飞檐修建。
庙堂内供奉着乌面将军马信的灵位祈祷参拜的人许多室内香烟缭绕。据台湾历史学家考证庙内主祀的乌面将军就是随郑乐成收复台湾的马信。马信曾受封“征虏将军”、“建威伯”。后率部众到台湾中部彰化平原屯兵垦荒披荆斩棘维持当地治安兴修水利将陕西村一带屯垦成了富裕丰盈的乡村。
村民为感念其好事于清嘉庆年间建庙奉祀并尊称乌面将军。
今天的学者研究讲明李自成“失联”后其起义军余部仍然寻求反清复明主动与沿海南明军事气力郑乐成互助。郑乐成收复台湾的主力和先锋被称作“北人”实为陕人。
据这些学者守旧预计首次登陆入台的陕人约4000人左右加上二次入台及眷属追随郑乐成入台的陕人约有上万人之众。今后这些陕人远离故土在台湾隐居下来随着岁月流逝他们的门第、身份和历史逐渐的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而陕人在台湾的居住地也绝非陕西村。
约莫2013年前后台南市新田里村李氏村民与到陕西米脂县和横山县相关方面取得了联系声称当地有一座庙内里有一尊塑像叫“老爷”。
多年来村民们一直都在敬奉这位“老爷”但世界上却没有这么一位“神”厥后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位“老爷”可能就是李自成。李氏村民还说他们通过网络得知在位于横山县党岔镇李家坪村的龙眼沟也有一座老爷庙他们想知道那里的“老爷”与他们敬奉的是不是一个。
本文来源:BOB手机网页版-www.hksy56.com